第十二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在沪颁奖-pg电子试玩入口

2023-11-23 字体 [ ]

11月21日,第十二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颁奖仪式暨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学术论坛在上海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李敬泽,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电影局局长高韵斐出席活动。复旦大学教授陈思和,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市作协副主席孙甘露,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党委副书记、总裁阚宁辉,上海市作协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马文运,苏州大学教授王尧,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吴俊,复旦大学教授郜元宝,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吕新雨、文贵良、罗岗、毛尖,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王军、副馆长李宏伟,上海文艺出版社社长、总编辑毕胜等参加活动。活动由中国现代文学馆、上海文艺出版社主办,苏州大学江苏当代作家研究基地协办。

李敬泽在颁奖仪式上致辞。他表示,如果没有一代代学人、批评家对现代文学所进行的若干学术化、经典化的工作,也就不会有蓬勃发展、生命力旺盛的当代文学。现当代文学的研究对中国文学的发展至为重要,感谢各位学者、评论家对中国文学繁荣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文学事业在党的领导下走过百年道路,通过学术研究,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现代性视野中,清晰、强烈地看到前辈们做出的探索和创造,这些探索和创造具有非常独特的价值,既是从中国的传统和现实中来,也具有世界性的探索意义,对中国话语体系的建构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青年学人所做的研究工作,对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展开面向未来的文化创造、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希望广大青年学者在面对当下和未来的文学时,进一步加大研究力度,努力推动现当代文学研究增强文化自觉性、巩固文化主体性。

阚宁辉在致辞中谈到,上海高度关注青年评论家的成长,在上海市委宣传部的关心支持下,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作协和以复旦大学、华东师大为代表的上海高校通力合作,共同培养扶持上海青年评论队伍。上海文艺出版社一直将文艺理论研究选题和对青年评论家的跟踪列为重要工作,“微光”“六合”等文艺理论书系品牌聚焦青年学者,推出了一批较有影响力的青年学者作品,其中多位作者是唐弢奖得主。参与主办唐弢奖,为上海文艺出版社更主动、更深入关注国内文学理论研究动态、推介拔尖青年人才成果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良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文艺出版社将全力以赴,为推动文学创作、文学研究、文学出版向高峰迈进继续提供热忱服务。

王尧作为评委代表致辞。他说,一代学者有一代学者的特点,但我们面对的学术问题是共同的,无论哪一代人,都需要把前辈们将学术使命和现实关怀融合在一起的境界与品格传承下去。希望所有青年朋友再接再厉,重新出发,既赓续老传统,也发扬新精神,一起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为学术史谱写新的篇章。

吴俊代表第十二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评奖委员会宣读获奖名单及授奖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评论》编辑罗雅琳的《重新理解革命诗歌的“民间性”——以〈阮章竞文存 诗歌卷〉为中心》,北京师范大学讲师李浴洋的《“传统”的发明——“整理国故”运动与王国维“文学革命的先驱者”形象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丁文的《家族文脉:鲁迅与浙东学术的过渡环节》,华东师范大学讲师石岸书的《文学习性、情感政治与两种“读者”的互动——重审〈班主任〉〈伤痕〉的发表过程》,武汉大学讲师邓小燕的《梁鸿论——知识分子返乡书写症候分析》5篇文章获此殊荣。

活动现场,李敬泽、高韵斐为罗雅琳颁奖,陈思和、孙甘露为李浴洋颁奖,吕新雨、马文运为丁文颁奖,郜元宝、李宏伟为石岸书颁奖,罗岗、毕胜为邓小燕颁奖。王军主持颁奖仪式。据介绍,唐弢奖奖杯是对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的唐弢书椅进行3d复原等比例缩小制作而成,书椅可变成梯子蹬踩拿取图书。以书椅作为奖杯,取学问当坐冷板凳、研究甘作他人梯之意,期望广大青年学者能够以书为伴,以学问为志向,以老一辈学者为榜样,在学术研究上不断精进。

丁文代表获奖者发表感言。她表示,在这个快速的时代,现代文学研究的魅力,可能正在于通过对文学研究史学品格的坚守,使得人文学科的基础研究可以建立在稳固基石之上。现代文学的精神传统包含了人与时代不间断的对话,作为历史时空的穿梭者与探索者,思维的深度、思想的边界在哪里,在每次个案开展之前不妨保持谦虚与好奇。这也是研究的吸引力所在,即对于各种可能性充分地敞开。“在接下来的研究中,我会尽可能地去建立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贴身的关系,尝试对‘现代文学与古典文学传统’的课题稍作推进。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文明的进程是绵延而非断裂的,如何将中国古典文学的资源与命题‘现代文学化’、厘清从传统到现代转换的具体理路,这是学科深化发展必然触碰到的命题,也呼应了时代的需要。”

颁奖仪式后举行了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学术论坛。论坛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视野中的中国文学”为主题,李敬泽在主持时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文化建设方面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对当下和未来的文化事业有着根本的指导意义。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我们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打开了巨大的学术空间,有助于我们更好认识和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传统,更有力地体认文化主体性,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视野中思考新时代文学,对于文学创作、文学研究的繁荣发展意义重大。

吴俊、吕新雨、郜元宝、文贵良、罗岗、毛尖、祝宇红、周展安、金理、黄平、方岩、朱羽、张屏瑾等专家学者与会发言。大家认为,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及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观照和研究,不仅需要历史的、民族的、学科化的视野,更需要世界化的、开放的整体性视野,要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世界文学相互影响的大格局下,进一步探究中华文明、中国文学的主体性、独特性,自觉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守正的基础上勇于创新,以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来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动中国文学高质量发展,展现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时代气象和风范。

为弘扬唐弢先生的学术精神,纪念他为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建设所作出的杰出贡献,文学馆特设立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鼓励青年学者进行现当代文学研究。从2003年首届唐弢奖举办至今,已有66位青年学者获得该奖项。本次颁奖是中国现代文学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落实中国作协年度重点工作的重要举措,旨在鼓励广大青年学者和文学评论家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第十二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授奖词

罗雅琳的《重新理解革命诗歌的“民间性”——以〈阮章竞文存 诗歌卷〉为中心》一文在文本细读的过程中,展现了论者敏感的文心与锐利的洞察力。论文分析了阮章竞从“歌”到“诗”的创作变化,用富有理论涵盖力的语言重构了活力丰沛的民间性文本世界,揭示了“民间性”所携带的跨体裁、音乐性和口头性等艺术特征。视角新颖,具有鲜明的学术创见和独特的理论价值。

李浴洋的《“传统”的发明——“整理国故”运动与王国维“文学革命的先驱者”形象建构》对王国维“文学革命的先驱者”的形象确立过程进行了溯源式的考证,并经由典型个案的还原与剖析,揭橥中国现代学术与现代文学之间不应忽视的互动关系。文章资料翔实,论述精当,显示出新一代青年学者开放的学术视野、敏锐的问题意识与沉实的学术品格。

丁文的《家族文脉:鲁迅与浙东学术的过渡环节》从考辩周氏家族文脉入手,清晰地勾勒出“地域-家族-个体”的影响模型,展现了文化积累、思想潮流、人际脉络对个体发生作用的微观过程。论文为探讨周氏兄弟的杂学面貌和学术资源提供了新的角度,有效地夯实了鲁迅研究的薄弱环节,作为一种新拓展的研究路径,具有显著而重要的学术启示意义。

石岸书的《文学习性、情感政治与两种“读者”的互动——重审〈班主任〉〈伤痕〉的发表过程》从“党群关系”的角度介入《班主任》《伤痕》文本,对小说的写作、发表与经典化过程展开缜密分析,并据此来理解“伤痕文学”的发生,佐证改革政治生成的历史情境。文章独辟蹊径,立论严谨,显示了宽阔的视野、综合的研究方法和扎实的学术功力。

邓小燕的《梁鸿论——知识分子返乡书写症候分析》以梁鸿的创作为切入口,整体性地讨论中国文学中知识分子返乡书写一脉的一般症候:难以归拢的细碎庞杂的乡土生活,丰富的乡村类型及其变动趋向,斑驳复杂的主体情感结构。是一篇兼具现实关切和历史意识的作家论,彰显了当代文学批评的在场性和学术性的有机统一。


来源:中国作家网 发布时间:2023年11月22日


网站链接
网站地图